
说起印度,很多人第一想到还是边境上的争端,还有那点“军力”方面的事,但要真较真点,别只盯着三哥手里的枪,而更得留意三嫂肚子里的那个娃娃。
印度的军事表面看起来挺热闹,实际上并不算什么真材料;让人难以入睡的,还是他们在人口上的那份野心和行动力。别以为现在没闹出什么大动静,那种用人口作为武器的扩张策略,才是真正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事。军队能防得了,人口的渗透防得住不?
“不怕三哥发动攻势,偏偏害怕三嫂突然生气”这句在网上挺火的调侃话,虽然看着挺笑,但也挺懂的,精准地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带来的那份特殊压力。
相比边境上偶尔出现的军事小摩擦,印度的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带来的连锁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这股趋势正慢慢堆积成更深层次、更难应对的战略压力,真是让人头疼。
联合国在 2025 年 5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的人口已经稳定突破 14.1 亿,正式赶超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每年的新增人口仍超过 1500 万,且总和生育率降到了 1.962,但庞大的基础人口让增长趋势不会停止,预计到 2050 年左右,这一数字还会达到约 17 亿的峰值。
在这样的增长趋势下,人口既不单纯是优势,也不能说完全是负担,而是变成了调整地区局势的复杂因素,让印度成为中国未来最得当提防的竞争对手。
印度的人口数量一开始就带来了资源分配和生存空间上的压力,这种内部的矛盾很容易转化成地区之间的冲突风险。作为一个土地和水资源都不太充裕的国家,没有多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11 公顷,远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人均用水量也只有全球平均的四分之一。
2024 年北方邦的旱情中,有超 200 万农民因为灌溉用水紧缺而面临绝产,类似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印度不少地方都在不断发生。
当国内的资源支撑不了那么多人的时候,向外扩展生活空间的念头自然就冒出来啦。印度在边境的频繁动作跟这事儿关系挺大:这几年一直在中印边界附近修建战备公路,到 2025 年,拉达克那边的兵力还要增到 15 万,同时还在增强对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它们想通过掌握更多跨境河流的源头和土地资源,来缓解内部的压力。
这种因为人口压力推动的扩展,比单单的军事挑衅更持久,也更难靠短期的谈判来解决搞定。
人口结构和素质的不协调,正让印度的“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炸弹”,而这种内在的不安定,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中国来。
印度 35 岁以下适龄劳动力占了大约 65%,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也就 27 岁,按理说,这样的年轻人口应该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不过,实际上,印度的文盲率还高达 35.1%,很多年轻人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2022 年 15-24 岁青年的失业率更是达到了 23.3%,每年新增的 1200 万劳动力中,能找到正规工作的不到 10%。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有9亿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力,其中有4.5亿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放弃了寻找就业,这些空闲的劳动力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
2024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生了一场就业抗议,超过五万名年轻人冲击了政府大楼,这样的场面在印度的其他几个邦也曾出现过。
内部矛盾越发激烈的时候,印度政府习惯用民族主义来转移大众注意力。比如在2023年曼尼普尔邦民族冲突升级时,就有政客直指“外部势力干预”,这种把矛盾归咎于外来的做法,很可能在中印边境问题上被沿用,把国内的人口压力变成对中国的对抗理由。
人口带来的市场容量和产业竞争格局,正逐步改变着中印之间的经济角逐的根本原则。印度依靠庞大的人口规模积累的消费能力,吸引了苹果、三星等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迁移到当地,2024年其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突破 3 亿台,想要赶超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到了2029年,印度或将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股增长的背后,主要靠的是庞大人口带来的市场红利支撑。
不过,这样的红利实现,也伴随着直接与中国产业的竞争:印度在纺织和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靠着低廉的人力成本抢夺订单,到了2025年,对欧美市场的纺织品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同时在数字服务方面,也在模仿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印度把自己的人口规模变成了一种地缘经济的筹码,2024年还联手美国和日本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供应链协议,旨在打造一个不包括中国的产业闭环,借助人口优势,打造一个替代中国的供应链枢纽。这种经济上的角逐,比起纯粹的军事较量,更加隐蔽,也更有颠覆性。
在人口推动下的军事扩张,正让印度对华的威慑从“象征性存在”变成真正的威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规模扩大,印度的国防预算也在同步增长,到了2025年,军费支出将达到835亿美元,而其中不少用在了针对中国的军事装备布置上。
在中印边境,印度已经安排了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还在加快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战备准备,想在印度洋到喜马拉雅山的战略线附近对中国形成一定的牵制力。
不过呢,军力的扩大也受到人口素质短板的制约:印度陆军虽然宣称有120万兵力,但基层士兵中大约有20%的人基础英语都不行,搞不懂进口的先进装备怎么操作;空军的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不到120小时,比起中国空军的水平还差不少。
这种“装备先进程度跟人员素质滞后”的矛盾,导致印度在短时间内难以发动大规模的军事突击,不过,人口基数庞大,倒是能支撑他们长时间维持军事行动。靠着“人海战术”再加上先进装备的结合,不断消耗中国的战略储备,这种慢性耗损的对抗方式,反而更具战略韧性。
印度的人口规模带来的麻烦,不光是在国内,还涉及到很多跨国问题,从移民到环境保护,压力一波接一波。在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接壤的地方,贫困和失业引发的非法移民问题已经搞了好几年。到2024年,据统计,仅缅甸境内的印度非法移民就超过了300万。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能带来跨境治安的隐患,还可能对中国西南边境的稳定造成影响。
在环境方面,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人口增加带来的能源需求激烈攀升,导致碳排放不断增长。到2025年,煤炭消费量可能会突破10亿吨。这一系列变化会带来喜马拉雅山冰川快速融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两国共同拥有的跨境河流生态环境,也可能引发未来的水资源矛盾。
这些因人口增长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的边境难题紧密相扣,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层层叠叠的对华挑战体系。
把印度当成“最可怕的敌人”,可不是因为它现在的军事实力或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中国,而是因为它的人口规模带来的压力,具有“无法逆转”和“不断发酵”的特性。
结语
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负增长的时期,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反倒是印度,在未来几十年内,仍会保持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增长的势头。
这两种人口格局的不同,慢慢会变成地区战略上的长期拉扯:印度或许能靠着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市场动力和战略纵深,在中印竞争中占得先机,但内部资源矛盾和社会不安也让它难以摆脱“对外转移压力”的老路。
这种“潜力与风险并存”的特质,让印度既不算短期的军事威胁,也不是轻易可以对付的经济对手,而是需要中国用更长远的战略视角去应对的综合性挑战。
参考信源
天载配资-配资服务-配资炒股股票-武汉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