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信吗?在深圳和天津,两艘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侧目的苏联航母,最后的下场,竟然是变成了人来人往的主题公园。节假日的时候,甲板上站满了拍照留念的游客,曾经用来停放战机的巨大机库里,回响着孩子们的嬉笑声。
当“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霓虹灯在夜色中亮起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像看笑话一样,用一种近乎调侃的口吻在报道:“快看,中国人把航母买回去了,结果当成了大型水上乐园!”这种论调在当时几乎成了共识,挺多人觉得,我们的航母梦,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是买两个大玩具回来撑撑场面。
但他们都想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盘大棋,我们安安静静地布了三十年。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两座“海上公园”吸引时,一场真正的、瞒天过海的世纪谋划,其实早就开始了。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候我们确实不富裕,但心气儿不低。当时,中国一口气从俄罗斯手里买下了“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这两艘庞然大物。消息一出来,周围一些国家立马就紧张了,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
可等我们的专家登船仔细一看,心都凉了半截。这两艘船,你说它是航母,都有些牵强。苏联人当年的设计思路有点跑偏,硬是把它们造成了不伦不类的“载机巡洋舰”。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本该是又宽又平的飞行甲板,却在船头密密麻麻地焊了8座巨大的“玄武岩”反舰导弹发射架,每一个都重达7吨,看上去活像个钢铁大刺猬。这玩意儿把宝贵的甲板空间占得死死的,导致飞机跑道又短又窄。
更要命的是,它们能搭载的,是一种叫雅克-38的垂直起降战机。这飞机性能差到被西方媒体戏称为“桅杆保卫者”,意思就是它的作战半径小得可怜,带不了多少弹药,基本上只能在自家航母上空转悠,实战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们里里外外评估了一圈,直摇头。要把这两只“大刺猬”改成能用的航母,得先把那些导弹发射架全给拆了,然后把甲板接长,整个船的重心和配重都要重新设计。这么一算,光是消耗的钢材就得两万吨,改造花的钱,比从头造一艘新的六万吨级航母还要贵。
于是,一个现在看来堪称神来之笔的想法冒了出来:既然改不了,那就让它们发挥点别的作用。后来,“明斯克号”开到了深圳,“基辅号”落户天津,摇身一变成了国防教育基地兼主题公园。这步棋走得实在是太高明了!一方面,商业运营搞得有声有色,早早地就把买船的本钱赚了回来;另一方面,它成功地向全世界放出了一个巨大的“烟幕弹”。当国际舆论都在津津有味地讨论“中国航母公园的门票卖多少钱”时,几乎没人注意到,一个真正的主角,已经踏上了一条充满变数的回家路。
这个主角,就是“瓦良格号”。
1998年,香港商人徐增平用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理由——“我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巨大的海上赌场”,从乌克兰手里买下了这艘苏联解体后遗留下来的半成品航母。这艘船当时正静静地停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工程完成了差不多七成,就像一个还没来得及苏醒的巨人。
然而,想把它带回家,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当6艘大马力拖船拖着这个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准备启程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被死死地拦了下来。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在“某些国家”的不断提醒下,以“航母没有动力,可能会撞上大桥,威胁海峡安全”为由,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满足的条件:拿出10亿美元的保证金!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么开始了。瓦良格号在黑海的锚地里,一漂就是整整16个月。那段时间,光是每天维持拖船运行的费用就高达8000美元,更别提黑海冬季的狂风巨浪对船体的巨大威胁。这已经不是一个商人的个人行为了,背后是一场激烈而漫长的国家级外交博弈。
最终,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之后,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承诺向土耳其全面开放旅游市场,每年要吸引200万中国游客过去;同时大量采购土耳其的无花果干、橄榄油等农产品;最后还是由希腊出面提供了国家担保,才免去了那10亿美元的保证金。2001年9月,当瓦良格号缓缓驶过海峡时,两岸的土耳其民众纷纷驻足观看,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见证的根本不是一艘船的通行,而是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也要实现梦想的钢铁意志。
费了这么大的劲,几乎是赌上了国运也要弄回来的瓦良格号,到底好在哪里?把它和我们之前买来的另外三艘二手航母放在一起比一比,答案就清清楚楚了。
第一个是1985年到广州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号”。海军专家陈惠章后来回忆,他们登船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透顶。这艘二战时期的老船,锈得一塌糊涂,甲板上的铁锈用手一抠就往下掉。它吨位太小,设计太老,根本没有任何改造价值。但它的贡献却无可替代:在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的科研人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蒸汽弹射器和拦阻索的完整实物。用海军少将张召忠的话说,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告诉了我们航母到底长什么样。”它就像一具珍贵的“遗体”,通过解剖,让我们学到了最基础的构造知识。
而“明斯克号”和“基辅号”,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是“走错了路的试验品”。
轮到瓦良格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它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大连港,工程师们敲开它满是锈迹的甲板时,惊喜地发现,里面竟然是苏联最高机密的AK-43特种钢!这种钢材强度极高,能承受舰载机降落时几十吨的巨大冲击力和上千度的高温尾焰。更重要的是,它是一艘完工了将近七成的“准成品”,舰体结构完整,设计理念是纯正的滑跃起飞式航母,能搭载重型舰载机。用后来辽宁舰的总设计师朱英富的话说就是:“别的航母是‘修也修不好,修好了也没用’,瓦良格号是‘只要修好了,马上就能用’!”
这背后,其实还有两个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首先,我们并不是两眼一抹黑,完全靠自己“逆向工程”。通过多方渠道的努力,中国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涅瓦设计局那里,搞到了大量瓦良格号的关键设计图纸。这份宝贵的“说明书”让我们的改造工程少走了无数弯路。其次,虽然船舱里能搬走的都被搬空了,但动力系统的核心基础——比如锅炉、蒸汽轮机的主机基座和传动轴系都还在。这个“骨架”的存在,为我们后来安装国产化的动力系统提供了完美的参照,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
回头看,瓦良格号的成功,更像是中国的雄心壮志,恰好撞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1世纪初,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急需一艘真正的航母来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完成从无到有的关键突破。而那个时候的乌克兰,刚刚独立不久,经济一塌糊涂,根本没有能力续建这个“吞金巨兽”,正急着想把它变现。一个真心想买,一个急着想卖,这笔交易才有了最终成功的可能。
很多人可能会问,花220亿人民币去改造一栋“海上烂尾楼”,到底值不值得?这笔账,不能只算经济。通过这个项目,鞍钢攻克了航母特种钢的技术,相关的院所掌握了拦阻系统的核心科技,我们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航母工业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比如后来山东舰的总设计师阳斌,就是从改造瓦良格号的核心团队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用一艘航母的“学费”,换来了至少20年的宝贵时间,为后来的山东舰、福建舰的快速下水铺平了道路。
这根本不是什么“捡破烂”,而是一次无比精明、回报率极高的“天使投资”。
那艘曾在黑海漂泊的锈迹斑斑的空壳,最终承载起了一个民族的深蓝梦想。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天载配资-配资服务-配资炒股股票-武汉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